李少紅
電影, 一輩子的事
“對于我來說,電影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你要有你的方法論來支撐天馬行空的藝術創(chuàng)想。拍電影,先去拍再去想?!?/strong>
李少紅
濃于血的電影羈絆
出生于電影世家的李少紅浪漫地將與電影的關系稱之為“血緣關系”。這種浸潤在血液里無法割舍的熱愛,讓李少紅用33 年的時間走出了一條很少有人走過的路,第一批拍攝商業(yè)片的導演、第一批從電影導演跨界電視劇、第一批嘗試數(shù)字化拍攝。她目光柔軟而強悍,思想開放而堅定。
作為中國第五代導演中廣為大眾熟知的女導演,她始終在做一個“不想被框住的李少紅”,所以才在電視劇制作水平還不成熟時主動將目光投向了這個未來蓬勃發(fā)展的領域。軍人出身的李少紅始終秉持著果斷的性格,如果看過她早期的電影作品,一定會被那血性強悍的視聽語言所震撼。無論是《銀蛇謀殺案》還是《血色清晨》,李少紅都以極其克制冷靜的拳風打出了振聾發(fā)聵的一擊。
女性的另一種勇敢
當所有人都在稱贊這個初出茅廬就鋒芒畢露的女導演時,李少紅察覺到了心中那份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開始覺醒。為什么要放棄女性化的表達方式?為什么不選擇自己最能感同身受的女性題材?為什么要用這個行業(yè)評價男導演的形容詞來框定我的風格?于是她開始以細膩的語言描繪一個個女性形象,《大明宮詞》中自由肆意的太平公主,《紅樓夢》中的女性群像,《媽閣是座城》中八面玲瓏又冷血無情的“疊碼仔”梅曉鷗。李少紅逐漸找到自己在電影中無可替代的聲音。
她從不為自己貼上女性題材的標簽,而是以更為廣泛而深刻的女性角度來堅持自己的電影理想。她以柔和的待人方式在片場營造屬于自己的導演氣場。
感性背后,電影是邏輯的藝術
理想轉化為可實踐的鏡頭語言,需要的是理性的邏輯思維。于是李少紅在《大明宮詞》的拍攝中建立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如何將長達40集的電視劇中所有服裝穿對是大體量的拍攝工作中細微卻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將所有人物服裝編碼,細化到一對耳環(huán)、一支頭釵。這樣拆分和組合的過程,需要的是嚴謹?shù)倪壿嫼筒蝗菔д`的細致。不重復的創(chuàng)造少不了對細節(jié)日復一日的堅持,在《大宋宮詞》的創(chuàng)作中,李少紅用8 個小時拍出了一個兼具《韓熙載夜宴圖》“形”與“意”的長鏡頭。研究畫作中的透視關系,精確到角度計算出立體空間,她將對于電影的熱愛傾注到每一個鏡頭、每一幀甚至每一次的聚焦之中。
李少紅像水,以難以捉摸的“多變性”將自己放置在不同的容器里,隨物賦形,不重復,也不停留。她也將電影藝術比作水,需要用五指緊緊捧住,不可流失一分一毫。而李少紅更明白這捧清泉需要傳遞與接力,于是她發(fā)起“青蔥計劃”,致力于培養(yǎng)下一代的導演人才。在這個過程中,不可操之過急破壞了清澈的源頭,也需要拓展其視野,讓他們看到遠方的山河湖海。細水長流,方能讓水滋養(yǎng)青蔥。
對生活保持敏感
對生活敏感,才能在故事中感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李少紅選擇保留對于一切的熱愛與好奇,所有生活中的美好細節(jié)都將成為養(yǎng)分,浸透滋養(yǎng)下一次的創(chuàng)造。不拍戲時,李少紅跳出掌鏡者的角度,走出片場,走進生活,尋找電影另一種視角的美好。讓理性與感性結合,李少紅的「理享主義」在一次次的進化中逐漸顯露美好本質。
潘曉婷
九球之外,自無界
“當你找到了一件熱愛且擅長的事時,它帶給你的自信是可以持續(xù)為生活賦能的。因為臺球,我收獲了更加精彩的人生?!?/strong>
潘曉婷
雙向奔赴的臺球人生
從球桌到賽車場,再到拳擊、電競、社交媒體,潘曉婷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場上的潘曉婷是沉著冷靜,一桿見分曉的“冰天使”,生活中她更是將體育精神發(fā)揮到極致,以流動的身份角色進階碰撞出屬于自己的生活節(jié)奏。
15 歲開始接觸臺球,半年便拿下全國冠軍,潘曉婷第一次跨界就斬獲了出色的成績。原本是美術生的她,在經(jīng)歷落榜之后,機緣巧合開始了臺球生涯。在父親嚴格的訓練下,潘曉婷開始愛上了競技體育,每一次的獲勝都在激勵著她向更高目標沖刺,而骨子里不服輸?shù)膫€性讓她“愿意用兩塊銅牌來換回一塊金牌”。在2007 年贏得九球世錦賽冠軍后,人們開始了解到在臺球的世界里,男子斯諾克,女子九球,男有丁俊暉,女有潘曉婷。
在與臺球相伴的這二十多年里,臺球是老師亦是摯友。獲勝對于競技體育來說是必要的結果,潘曉婷卻說當你贏得越多,執(zhí)念也越大,而執(zhí)念往往會讓你忘記體育運動本該有的快樂,而她不想忘記打臺球的初心和第一次拿起球桿的快樂。現(xiàn)在的她依然期待挑戰(zhàn),享受運動帶來的多巴胺,不否認渴望競技時腎上腺素分泌的激動與興奮,卻也能輕松面對結果,因為過程往往才是走過頂峰之人再次需要回歸的必經(jīng)之路。潘曉婷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她找到了一件自己擅長的事情,并且可以通過這件事獲得認可。自信是認可滋養(yǎng)出最珍貴的禮物,這也為她之后的跨界提供了無限的能量與底氣。摯友就是這樣,在無聲無息中給予你對抗一切的力量。
雙面9號球
球桌上冷靜的決策與精妙的技術,讓潘曉婷總能在多個進球方案中選擇到最保險、最有把握的一個。潘曉婷相信能量是可以不斷疊加的,成功的經(jīng)驗也是可以復制的。從0 到1 的過程,怎樣做都會是加分項。從一開始的好奇到熱情嘗試再到享受其中,在跨界的過程中,潘曉婷從深度到廣度進階人生不同面,讓「理」與「享」在碰撞中雙向奔赴。
潘曉婷用九球中的9 號球來形容自己心中的「理享主義」,一半白色一半黃色的9 號球就像是事業(yè)與生活的完美平衡。柔和干凈的顏色給予她不斷向上的力量與平穩(wěn)的生活心態(tài),工作上積極迎接挑戰(zhàn),生活中更要學會放空自己,讓自己的生活圈子更簡單純粹,才能在重壓之下達到平衡。就像是在賽車中,彎道是超越別人最好的時機,過彎時把控踩剎車的力度與時機比猛踩油門更重要。美好生活的獲得需要正向的能量輸出,這是一個雙向賦能且不斷循環(huán)的過程。
潘曉婷相信態(tài)度決定高度,她用體育偶像的力量探索運動與其他領域碰撞的可能。走出舒適圈,享受不被定義的自己,從“無”中發(fā)現(xiàn)無邊與無界,潘曉婷撞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無限之路。
唐立梅
做一顆微塵,反射時代的光
“在科研的日常中補充能量,在每一次的實踐中拓寬生命的維度,不斷地探索與攀登是每一位科學家對極限的追求。”
唐立梅
浪漫嚴謹?shù)目蒲腥粘?/span>
看見過燦若煙花的海底世界,也踏足過人跡罕至的南極冰境。這是中國首位進行大洋深潛的女科學家唐立梅的工作日常。這位在科研中乘風破浪的姐姐,正如她熱愛的海洋一樣,看似溫柔平靜的外表下有著足以掀起巨浪的能量。
“下潛到350 米時出現(xiàn)的發(fā)光生物就像夜空中一閃一閃的星星,有時候它們如雪樹銀花般晶瑩飄過,忽然一下又像夜空中綻放的煙火散開,讓人想到‘東風夜放花千樹’的中式浪漫”,而在人跡罕至的遙遠南極大陸,唐立梅說:“到達冰區(qū)之前,會穿過一個叫魔鬼西風帶的地方,風平浪靜后大片的浮冰出現(xiàn),會有可愛的阿德利企鵝到冰面上曬太陽,那時你會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在大眾印象中枯燥的科研日常,在科學家眼中竟是如此浪漫,言語間自然流露出的憧憬,是科學家送給自然最好的情詩。
探索力是生命的保鮮劑
對于唐立梅來說,理想是日復一日的數(shù)據(jù)記錄與分析,也是浪漫的詩和遠方。地質科研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蛟龍”號每次下潛時間是10 個小時,科學家會在下潛前特地把水杯藏起來,以此對抗想喝水的生理本能。唐立梅對于科研探索攀登的決心和對科研機遇的渴望,激勵著她不斷尋求下一步的進階。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可能是中國科研在南極跨出的每一步,是人類留下的第一個足跡,是科學家一輩子努力的最終目標。所以對于科學家來說,探索力是生命的保鮮劑,熱愛更是引導理想重要的方向標。
“以科研拓寬生命的維度?!碧屏⒚氛f出這句話時的沉著與篤定,讓它擁有擲地有聲的力量。在科研的世界里沒有真正的頂峰,所以比起登頂?shù)男叛?,攀登過程中獲得的經(jīng)驗與體驗更加重要。這些成功和困難承載了科研生涯所有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去年唐立梅在視頻平臺做了12 節(jié)直播課,讓枯燥的科學知識變成有趣的故事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在她眼中科普與科研沒有高低之分,因為科普不僅是科學知識的傳播,更是引導大眾建立理性思維,提升獨立思考的重要方式。從科研到科普,唐立梅在實踐中獲得生活進階的能量。
當個在“半山腰”的普通人
“女科學家”是唐立梅身上最顯著的標簽,但對她而言,性別無法成為阻礙。理解其中的邏輯關系就會找到解決辦法,這便是科學家面對問題的理性決策。她總是能發(fā)揮科學家理性的思考模式,從不同角度思考人生。與此同時她發(fā)現(xiàn),學著享受平凡,未嘗不是件好事?!爱敯l(fā)現(xiàn)自己無論如何都爬不到‘山頂’,我決定繞‘半山腰’走一周。這樣,我就能欣賞‘半山腰’的風景,這是不是也是很美好的體驗呢?”對于到達過頂峰的唐立梅來說,做好“半山腰”的科研與科普,當一個熱愛生活的普通人也很好。
唐立梅對于科研開放的態(tài)度,來自于她深度理解事物本質??辞迨澜绲牡讓舆壿?,才能最大程度地理解世界,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獲得平和的心態(tài)。建立在理性之下享有之上的生活凈化過程可以讓人活得既自律又豐盈,這便是科學家眼中的「理享主義」??茖W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共同創(chuàng)造生活中美好的進化過程,在自律后方能獲得自由。
張翰
循聲以入畫
“見過天地,見過眾生,冥冥之中,希孟選擇了我,我也成為了他?!?/strong>
張翰
喚醒沉寂千年的畫魂
以一抹青綠穿越古今,舞者張翰化身畫家希孟,執(zhí)筆入畫。舞劇《只此青綠》以展卷人為線索,講述了少年畫家希孟繪制的《千里江山圖》如何在眾工匠的精工細作中徐徐展開,以肢體為語言完成了與古人跨越千年的對話。張翰飾演這位歷史上只有寥寥幾筆記載的“天才少年”畫家,他在每一次起跳間揮灑匠心,身體為筆,天地為紙,帷幕拉起,循聲入畫。
希孟的少年感是復雜的,他是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18 歲畫下傳世名作,他處于天真爛漫與雄心壯志的交叉口,張翰也在23 歲滿腔抱負時與這位少年相遇。
“夢里的希孟長著我的臉”
大幕拉開,那一瞬間張翰便與希孟融為一體。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張翰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專門找老師學習青綠山水畫。如何在絹本上繪畫?
如何鋪絹?如何刷膠礬水?這些都讓張翰從繪畫理論上更加深入了解到一幅《千里江山圖》必經(jīng)的步驟。18 歲的天才少年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了一幅傳世之作,他是否會因為一個筆觸在深夜反復斟酌?他會不會曾經(jīng)站在某一個山頂瞭望過河山?張翰經(jīng)常將自己關在排練廳,不是為了鍛煉某一個動作,而是為了磨練出畫家沉浸在創(chuàng)作中無人打擾的孤獨心境。“心中若能容丘壑,筆下方能匯山河”,身體記憶上最大程度感知希孟的經(jīng)歷與心境,九分像已經(jīng)不夠。張翰這差一分的狀態(tài)下,體會到希孟“數(shù)以畫獻未甚工”的狀態(tài)。這一刻希孟對待畫作的精益求精與張翰想要“成為希孟”的匠心交錯重合,冥冥之中,舞蹈家與藝術家跨越古今完成了心靈的對話。
意氣風發(fā)的少年賦予了《千里江山圖》畫魂,舞步輕盈的少年化魂為人。方寸之間,少年的意氣風發(fā)與大師的獨到匠心共同構建了希孟的理想畫卷;舞臺之上,少年的堅韌與精湛的舞技勾勒出舞者張翰的「理享主義」。
舞者的智慧之道
從舞蹈當中尋得希孟,卻也尊重自己的內心。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時,理性大于感性,但在呈現(xiàn)表演時,感性大于理性。對于舞劇演員來說,每一次的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它會隨著表演那天的心情、天氣、城市,那一刻聽到音樂的感受,甚至燈光打在臉上的角度而發(fā)生變化。舞者與角色,在無數(shù)次登臺時重逢,每一次相遇都迸發(fā)出獨屬于某時某刻的新鮮感。最終,他們在相遇相知中成為雙向成就的伙伴。當初在排《只此青綠》舞蹈時,編導狀態(tài)卻是非常理性的。舞臺上,對于舞蹈動作細節(jié)的嚴謹,舞臺下,對于各個工作的嚴格把關,都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傳遞出直觀卻足以震撼人心的信息。自然之美的凝結,傳統(tǒng)匠心的傳遞,人物個性的塑造,這些獨屬于《只此青綠》的氣韻在感性與理性的交融間娓娓道來。
一場將近2 個小時的舞劇,對于身心都是極大的考驗,只有熱愛方能驅使舞者不斷追求藝術上的極致。舞蹈藝術,不只需要一顆堅韌的心,更需要一個理性的頭腦,以清晰的邏輯化解困難,專注過程讓目標具象化,這是張翰作為舞者的智慧。生活的節(jié)奏在此刻回歸日常,理性與感性在交織引發(fā)新的律動。
張悅
生活到片場,美從不離場
“攝影記錄了我生活的進化過程,從日常中擷取靈感,按下記憶的快門,只為鏡頭下瞬間美的誕生?!?/strong>
張悅
成為美的記錄者
作為攝影師,張悅卻說,“任何一張大片都代表不了我”,就像光線、情緒、風格皆無法概括關于美的定義。作為記錄者,張悅對于美是謙虛的,他敢于放棄第一眼的視覺沖擊,尋求可以經(jīng)歷時間沉淀的進階美學表達。作為生活家,張悅不刻意平衡工作與生活的比重,自由地到工作中去,才能自由地走進生活中。
攝影放大生活中細枝末節(jié)美好的一個表達窗口,張悅希望可以經(jīng)過攝影.這一藝術加工過的美,去引發(fā)觀看者對于生活當中觸手可及的美的共鳴。讓視覺服務于大眾,而有些作品同樣也需要構建自我?!翱梢泽@四座,不可適獨坐”,不能取悅自己的照片,再怎樣為別人所驚嘆也沒多大意思。對于張悅來說,攝影更像是為自己的回憶提煉出一個個精妙的華彩,在不被人留意處下功夫,時間的濾鏡又讓美進化出另一種可能。
鏡頭之下,與自我磨合
感性與理性是每一種藝術表達要面對的必修課,張悅將它極致地提煉為:發(fā)現(xiàn)美需要感性的瞬間,而創(chuàng)造美則需要理性的頭腦。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正是攝影必不可少的兩個動作。每次攝影時,張悅都會讓自己充分感受空間的能量與氛圍,陽光、溫度、氣味、光線,哪怕是再小的細節(jié)都可能會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靈感。創(chuàng)造則需要篩選與調試,將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地成合理的表達,這是每個攝影師都要經(jīng)歷的創(chuàng)作過程。對于張悅來說,創(chuàng)作的瓶頸期反而是長功的關鍵時刻?!拔也粫m結在瓶頸期的狀態(tài)。當你越沉迷對美的渴望就越容易鉆牛角尖,這個時候停一下,讓理性制衡感性,反而可以讓你跳出原有思維,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倍鴮λ囆g與商業(yè)的取舍,張悅從不認為兩者是無法共存的悖論。取長補短,不斷調配,商業(yè)可以讓藝術更具有傳播度。因為商業(yè)而犧牲掉的美可以成為一種缺憾,為下一次的創(chuàng)作激發(fā)靈感。
每一次拍攝不僅是與拍攝對象的磨合,更需要與自我產(chǎn)生默契。不斷調整適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習慣,這些都是需要用理性的邏輯思維,在拍攝現(xiàn)場快速分析決策的。快速且不失誤的拍攝是任何藝術性的基石。
給美以時間,為靈感駐足
靈感不會從天而降,靈感需要等待時機、洞察生活。攝影師往往就是將生活中某一處細微的美好放大,放置在自己的美學系統(tǒng)中,最終完成美的表達者。正是因為現(xiàn)在時代的飛速發(fā)展,那些愿意放慢腳步、細心觀察的人才變得更加珍貴。張悅愿意為美駐足,給美以時間。在他的工作中,保留了很多以前拍攝的道具,這種使用過的痕跡是珍貴的且獨一無二的。張悅希望可以通過改造,再次把這些道具融入到新的設計當中。這些可持續(xù)設計也為攝影棚增添了很多故事感。人與物的緣分,物與物的氣場,張悅珍惜每一次美發(fā)生的可能。
張悅一直在尋找工作與生活之間那個隱秘的空間,相互融合,但不會過度制約,理智與感情在這里不需要博弈,任何思緒都可以自由暢想。這樣的理想狀態(tài),張悅認為自己依然在修煉。
對于美的追求是張悅始終追求的「理享主義」,過去、未來、現(xiàn)在,他都通過生活的視角不斷進階著對于美的理解。身處某地而又置身事外,如旁觀者,也如參與者般,時而專注、時而散漫地觀察世界。理性與感性的制衡不斷向外推開美的邊界,張悅進化著自己的美學語言,最終成為了美的表達者。
編輯:劉婭雅、王曼喬 / 文:Gin / 設計:佳敏 / 品牌鳴謝:COLMO 高端AI 科技家電 / 攝影師:Cheng.cr2 / 妝發(fā):余松蔓 / 造型:Komi / 造型助理:Fiona、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