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倫
采訪的地方距離安福路不過幾百米,踱過去十分鐘就能到。鄧倫正坐在一張理發(fā)椅上,穿了件短袖T 恤,不遠處取暖器對著他,暖氣吹遍房間每一個角落。對鄧倫來說,安福路再熟悉不過了,那是位于上海戲劇學院后面的一條小馬路。在上海,這種類型的小馬路很多,路兩邊栽滿了懸鈴木,在夏日最茂盛的時候,它們輕而易舉地將道路環(huán)抱其間,將人也裹挾著,鄧倫說:“那讓我很安全。”
“安全”這個詞將經常閃現在這次與鄧倫的交談中,它既源自鄧倫性格的深處,也引導著他的選擇。
“正好是十年前,2011 年,我來這邊上大學,”二十歲不到的鄧倫從石家莊到上海,最難熬的就是沒有暖氣和空調的冬季。他不是一下子,而是逐漸愛上這座城市:“現在我長期生活在上海,加上讀書的那四年,似乎懷有一種情感?!彼浀脧膶W校出來,經過華山路、長樂路,走到常熟路去乘地鐵。如果愿意,就會經過安福路,安福路出名是沿街的咖啡廳、小酒吧和那座話劇藝術中心,“人坐在室外很和諧。如果在北方,天稍冷一點,大家都愿意坐在屋里;在上海,有太陽—像今天這樣,即便氣溫不是特別高,也覺得暖和。那時午后,安福路沒什么人,我覺得安靜、踏實”。
鄧倫
即便到了今時今日,鄧倫去安福路喝咖啡,也更愿意坐在路邊,不去擔心被路人認出來的可能,應該說,他沒有刻意想過這件事:“我的心態(tài)不是這樣的。我總覺得,大家的注意力不一定會放在我身上啊,所以不去想‘那個人是不是在看我’‘這個人是不是在拍我’。不不,心情不是這樣的?!?/p>
他說得對。十年過去了,安福路已不是鄧倫學生時代的模樣,再回看自己,也諸多變化。網紅在各處取景拍攝,即便普通人也有可能成為幾分鐘的“明星”,拍照架勢比起藝人(或上戲那些未來的藝人)也不輸陣,雖然我們讓渡出部分的“安靜”,但鄧倫想來又很開心:“這樣挺好,焦點就不在我的身上了啊。”
鄧倫
回想起,那時年輕氣盛
大一的暑假,鄧倫接拍了人生的第一部戲,《花非花霧非霧》。
“拍完第一部戲,我既不知道‘演員’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真的做演員,像無頭蒼蠅一樣,看到有機會就去試一下,沒有想法,也沒有對未來的規(guī)劃。”他覺得,那時候“生活”
離自己太遠了。最初拍戲的兩三年里,鄧倫只回過一兩次家,天天在劇組待著,一部劇三十來場戲,拍上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殺青后第二天輾轉到另一個組,“一覺睡醒,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兒、在干什么,處于一種混亂狀態(tài)”;碰見朋友或同學,聊天就圍繞著“你那個戲拍得怎么樣啊”“有沒有什么戲拍啊”“后面哪兒有籌備什么戲嗎”。
“當然,這都是現在回想起來的感覺,當時并不是這樣的,完全不覺得苦。偶爾我也想,我是怎么做到的?怎么會那么要強呢?那時確實年輕氣盛。”
鄧倫
“年輕氣盛”這詞兒,自然就讓人想到鄧倫在《加油,你是最棒的》中飾演的郝澤宇。很多采訪,鄧倫提到這個角色十分接近他本人“北漂”時的狀態(tài),“但我還是演得有點晚了,如果早三四年的話,我會演得更‘純凈’一點、更‘郝澤宇’一點,也許那時的演技不如現在,悟性不如現在,但更真實地貼合角色。我呈現出的郝澤宇還是相對冷靜和理智了?!?/p>
回看二十一二歲的自己,鄧倫就像是在觀察某個角色:“不夠冷靜,也不是說沖動,是沒思考。最簡單的例子,這個杯子里倒的是什么,我不會問,拿起來就喝。對工作,只知道往前沖?,F在我給自己多留一點思考空間?!?/p>
鄧倫
鄧倫依舊懷念著那個狀態(tài)的自己,雖然跟現在相比,那時的日子過得潦草了些,工作正處于迷茫混沌,但還是忍不住要懷念,他就是這樣一個喜歡往回看的人,喜歡過去的人事物,“和成不成功沒任何關系”。
“還好,拍完第一部戲后,雖然戲不多,我還是有戲拍。我還在體驗。我很感謝當時給我機會的人?!闭嬲J識“表演”是從《白鹿原》開始,“這兩天我在網上看到《白鹿原》的片段,有些瞬間我都遺忘了,覺得‘演得還不錯’。現在我會和那時候的角色‘學習’,那些瞬間的表演和眼神,很奇怪當時我是怎么抓住那個感覺的,我希望現在的‘鄧倫’能記起來?!?/p>
恰好,鄧倫過去拍的戲陸續(xù)播出了,即便數年前的“存貨”也跟觀眾見面,旁人看來,仿佛預示某種新開始,鄧倫倒不這么想,他沒有定下一個框架,也沒有設定;沒有翻篇,也沒有階段性目標?!拔磥硎且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法預見,也不是一個人可以左右的,平穩(wěn)就好,”他停頓片刻,“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每天做好該做的事?!?/p>
鄧倫
我們喜歡熟悉,不喜歡陌生
鄧倫是在一個傳統(tǒng)家庭長大的,“家里除了我之外,沒有從事文藝工作的。但很奇怪,我要學表演、上藝術院校,我父母都支持,給了我很自由的空間。他們讓我學著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
他們會看你演的戲嗎?
“會。”
會給你點評價嗎?
“不太會?!编噦愋Φ溃拔腋改甘悄欠N怎么著都覺得‘挺好的’?!?/p>
鄧倫
和父母鄧倫幾乎不聊工作,“聊工作的話,一定會提到壓力、困難和煩惱,我不想把這部分帶給他們,他們是外行,也挺束手無策,我在外面,他們還得擔心我,沒必要呀。”每每到過生日的時候,鄧倫就感覺數字在跳動、增加,“過著過著到了28 歲,小時候覺得28 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現在馬上而立之年了。”和父母待的時間久了,鄧倫有時會盯著他們看,“突然發(fā)現他們和小時候的印象不一樣了。父親的頭發(fā)如果不染的話,就全白了。自己長大了,就想要更多地陪伴他們”。
前幾年,鄧倫反復想起小時候的事情,想起姥姥給自己做飯,陪自己上學放學,又是一種熟悉的感覺。人人在聊“變化”,說“挑戰(zhàn)”,鄧倫卻在心里留了個空間,某個可以懷念的地方,那是讓他舒服、安全、完全放松的所在。
鄧倫現在也喜歡陪在姥姥身邊。姥姥習慣了早起,六點半起床,鄧倫略略晚一些,“然后,跟姥姥一起吃早飯,陪姥姥看電視。姥姥是電視愛好者,我《上新了故宮》那個節(jié)目姥姥就特別喜歡。”就這樣,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是陪姥姥看電視,如果再倒退五年的話,他會覺得“無聊”,但現在不會—“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可能就只是想陪姥姥看電視。看得久了,我就跟姥姥說,姥姥,該溜達溜達去了?!敝灰屠牙言谝黄?,鄧倫就把手機擱在一邊不看,“每次回家都覺得頸椎特別好”,姥姥睡得早,等姥姥睡了,鄧倫再去做自己的事。
鄧倫
除了工作結束錄制完成后,大伙一起吃飯之外,鄧倫把社交應酬降到很低?!按蟛糠謺r間還跟發(fā)小在一起?!编噦惖陌l(fā)小是他最珍貴的東西,“長的認識有二十多年,短的也有十五六年吧,幾乎都是光屁股一起長大的。我一直以我的童年自豪,太豐富了,十幾個人,在一起爬墻頭、和泥巴、打球……什么都干過”。
為什么能在一起那么多年,友情不因彼此生活軌跡的變化而減少呢?他們也納悶過。
“他們從不把我當成公眾人物或者明星,一點區(qū)別待遇都沒有—甚至還不如以前呢,哈哈?!钡绻l在外工作遇到不如意,或家里有事,隨時叫一聲,這幫兄弟一定都到,鄧倫就是如此啊,發(fā)小婚禮一定不缺席,“后來我才發(fā)現,我們都有一個共性—喜歡熟悉,不喜歡陌生。大家都是如此,走向社會后,幾乎沒再遇上過有我們這樣情感的朋友。常年在一起的凝聚力,讓彼此有了很高的舒適度。可能我們都‘膽小’,兄弟友情的滿足感已經足夠—我們彼此滿足,不想再面對‘陌生’?!?/p>
攝影:尹超 / Stylist · 楊威 Vincent Young / 編輯 & 統(tǒng)籌:郭琪 / 人物編輯:趙文斐 / 采訪 & 文:趙典謙 / 妝發(fā):李健成(On time) / 服裝統(tǒng)籌:小強 / 制片:Sasa L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