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国产片免费观看高清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无码一区,_久久高清免费视频一二三区_国产AV丝袜美女美女美女美女_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閆冰 | 以筆為犁 耕耘記憶

去年春天,藝術家閆冰獨自在家鄉(xiāng)甘肅完成了五十天自東向西的長途旅行。旅途中的所見所感混織著記憶如隕石一般炙熱卻危險,溫暖的同時也“灼傷”著他。而畫畫似乎是他早年田間勞作的一種延續(xù),將農具換成畫筆,翻騰、摩挲、撿拾著一地時間碎片。

閆冰 | 以筆為犁 耕耘記憶

閆冰

理性與詩性

聽閆冰講話有點兒像讀他寫的散記,每停頓一處,按下回車鍵,一行接著一行便連成了詩;聽者很難料想,于藝術家身份之外,他還是兩個男孩的父親,不僅心領神會“帶娃比畫畫累”,還時常因孩子將來的上學問題而發(fā)愁。對此,閆冰有句中肯的自我評價:生活中理性,創(chuàng)作時感性。

基于上述,人們對閆冰偶發(fā)的、驚人的“詩性”之舉便可見怪不怪了。去年春天,他沿著家鄉(xiāng)甘肅狹長的地理通道由東往西,完成了長達五十天的獨自旅行。而在此之前,腰椎間盤突出剛似平地風波一般不請自來,閆冰不得不臥床靜養(yǎng)數月。在中止一切工作的沮喪之余,其內心碰觸到“出發(fā)”欲望的焦灼感愈演愈烈。待到腰稍稍好了一些,他即刻動身離開北京,一路向西。

有人出發(fā)是為了放空心靈,而有人想要找尋答案,閆冰卻沒有在旅途開始前給自己太多預設。從1980 年出生在天水旁的小村,到2007 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甘肅之于這位“北漂”

多年的浪子而言,已是既親近又疏離。聽聞的故事、遙遠的想象,家鄉(xiāng)從一種“實在”轉為一類“意象”,零散的只言片語構筑起模糊的感受。閆冰說,把肉身放進旅途中,就像吃到了西北的面食和羊肉,撫慰心靈。

不是出于解答具體問題而前行,便也談不上收獲明確的答案,閆冰卻樂于將過程分享給觀眾。他將去年基于旅途創(chuàng)作的上海個展命名為“突然,一切清晰了起來”,但被問及到底是什么變“清晰”了,藝術家又一時語塞,因為出走只是回應來自故鄉(xiāng)前生今世的召喚,至于能得到、能解答和能展示的,全憑天意。閆冰就是他畫筆下的尋菜者,弓著背、星星點點地遍布荒原,沿腳邊摸索,而陰影中卻不見所尋之物的蹤影,直到風讓野菜顯露、吹皺她們鮮艷的衣裳……

而半年后于廣東美術館的第二場項目相關展覽里,閆冰在作品呈現之余交代了更多旅行的線索,觀眾可以借由相片、文字和繪畫,以藝術家的視角感受隴地由東向西地貌的變化和生存方式的變遷。閆冰在旅途中有意避開城市與人群,涉身田野、村莊、河流、歷史遺跡、戈壁、荒原……在與天地獨處的五十天里,席卷而來、如影隨形的強烈感受就像車禍后彈出的安全氣囊,保護的同時又壓迫、刺痛著他。即時記錄著實幫助其片刻記憶不被覆蓋,卻無法精準地描摹他的所思所感;只有回到北京、安頓下來,用畫作將千頭萬緒沉淀出新的維度,閆冰才得以穿越復雜的情感,回溯旅途的真實。

閆冰 | 以筆為犁 耕耘記憶

閆冰

輕與重

熟悉閆冰作品的老朋友會發(fā)現,他此次從西北歸來的創(chuàng)作同以往不太一樣。在廣闊的空間內,視角更偏俯視,光影運用愈加曖昧,盡管畫面還是一如既往的安靜,卻能看出藝術家本人的狀態(tài)輕快了不少。他自己總結道:輕盈與沉重是硬幣的兩面,畫的東西偏重,就需要輕盈的東西從中抽離一下。

從當下回望,再看閆冰處理蘑菇和土豆,描繪的物體越小、越日常,他站的距離便越近。視線凝視至深處,直到菜場隨處可見之物褪去原身面貌,披上近似人類的外衣,在幽深的環(huán)境中兀自散發(fā)著沉默的生命力。也難怪閆冰兜兜轉轉這些年仍舊最癡迷古典大師,在達· 芬奇或米開朗基羅的素描手稿里,宗教題材的精神性與恢弘氣度未因它們是半成品而消減半分。閆冰欣賞觀念藝術,卻笑著擺擺手說做不來,拼智識拼不過別人,情愿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耕耘得更勤快些。

與其稱贊閆冰擅畫土豆,不如說他就是那西北荒田里的一顆土豆,撥開干燥疏松的泥土,從土中冒出來。生于西北農村的七口之家,種莊稼、栽蘋果樹,他的生活總是圍繞著家里的十幾畝地打轉,上學是副業(yè),種地才是主業(yè),勞作構成了其童年與少年記憶里最清晰的部分。直到今天,閆冰聊創(chuàng)作也像是在描述農業(yè)勞動,決定畫哪些、不畫哪些主要看題材在自己這里“稱不稱手”,好比用對了“農具”,力量才發(fā)得出來。做不來的事情就交給別人去做,他倒也不貪心。

當都市人逐漸厭倦鋼筋水泥,開始在家里種花種菜,最熟悉土地的閆冰卻拒絕在北京寬敞的工作室內辟一塊地方“搞農業(yè)”;并非忘本,事實恰恰相反,他現在農活干得依舊純熟。只是對一個將勞作印刻在骨血的人而言,在城市里種地多少有些矯情.“無法心安理得地把土地當作花園”,因為糧食就是收入、是賴以生存的全部,分量太重了,變不成工作之余的消遣。

閆冰去年回到甘肅,心心念念的還是土地。他特意挑了杏花時節(jié)回到故鄉(xiāng),到了卻發(fā)現四月的西北春寒料峭,天氣暖和得晚,雨夾著雪瑟瑟下著。但杏花仍在遼闊與艱苦中綻放了,沉默不語、徑自繁華。不同于江南春天的花紅柳綠,一朵花在枯黃、灰褐色的背景下格格不入,有著令人動容的生命力。梨花開得比杏花晚。在旅行散記中,閆冰寫道:“一位老人指著門前的一棵梨樹,對我說:再過二十天,它就開了?!痹谄D澀的環(huán)境里,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加純粹、赤裸且無修飾,“二十天”是自然給予人的一句承諾,而老人只是把心里聽到的聲音情不自禁地呢喃出來。閆冰是否等到二十天后,見證梨花開放?我們不得而知。只曉得又過了一年,他給廣東個展取名叫“梨花白了”。

閆冰 | 以筆為犁 耕耘記憶

前生與今世

在創(chuàng)作里,閆冰窮盡了他對時間變化的敏感;而回到現實,他又總比別人慢上一拍。從千禧年初中國藝術市場的崛起,到2007 年抵達的小高峰,他總是聽別人說起過,抑或是隱隱有點感覺,但畫賣不出去,一切又都離自己很遙遠。今年誰的畫賣了幾千萬,明年又漲了百分之多少,“聽起來像武俠小說似的”。

關于畫畫,閆冰早年是“野路子出身”,小學和初中時全憑自學,高中終于有老師教,但他并不“知足”。上世紀90 年代的天水地處偏遠,人們對高等教育依舊淡漠,鄉(xiāng)里中學的輟學率很高,同學大多背井離鄉(xiāng)去福建、廣東打工。因而當閆冰提出讀美院,身邊的人都覺得他“腦筋出了問題”。四次高考、三次藝考,從天水到西安再到北京,閆冰憑著一股執(zhí)著勁兒,如愿以償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成為藝術家劉小東門下的得意弟子,也是鄉(xiāng)里的第一個美院生,開了先河。

談起曾夢寐以求的美院大學生活,閆冰脫口而出的第一個詞竟是“兵荒馬亂”。初入美院,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畫冊,他便今天學學這位大師、明天學學那個。學費一年一萬五千元,交不起只能借錢;還不完錢,他被迫休學一年,來到畫班做代課老師,因不適應重復而導致的思維固化,兼職和全職教課是一種消耗,滿打滿算熬過了七八年。年輕時總免不了什么都想要,創(chuàng)作中混亂、生活上掙扎,這倒也教會了閆冰及時放手,做自己擅長的事。

近兩年,閆冰儼然變成自己心里“武俠小說”中的“高手”了:最新畫作要排隊才能買到,拍場上價格屢創(chuàng)新高。他方才意識到,原來畫了這么多年畫,面對藝術行業(yè)的運作系統,他還是一張白紙。有人買下作品,說特別喜歡,卻沒過多久便拿去送拍。對此,閆冰開始很不解,工作之余唯一的解壓方式就是飯后獨酌三兩白酒。創(chuàng)作終于被市場接受了,但心里卻有了塊小疙瘩,閆冰說他正在學著面對這件“必須要面對的事”。

為了走出來,把自己與現實的距離拉遠點,閆冰再一次回到了西北。在真正的廣闊中,眼睛與心靈很難聚焦,一路上的所見所感就是沙漠上星星點點的野菜,在不可預知的位置,等待著他去采拾。

回到北京,閆冰一口氣畫了好幾張畫,待到快要被包裹著的情緒灼傷,他在沙漠上畫了三個幾何體,圓球體、立方體、錐體,迫切要回歸一種最童真的理性,信息量不多,留給觀眾去感受的卻不少。閆冰試圖回應少年時代在山坡上的自己所呼喊出的聲音,閆冰說,這叫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策劃:齊超 / 攝影:胥歡 / 編輯、文:盛濼穎 / 采訪: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