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葉冷淘
出處:《唐六典》:“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p>
唐代,每到了夏天,皇帝召集的朝會宴席上,都會準備一道消暑的小吃——槐葉冷淘,供給參加宴席的九品以上的官員們食用。
杜甫有一首詠《槐葉冷淘》的五言詩:“青青高槐葉,采提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淳宛相俱。入鼎資過熱……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痹敿氂涊d了槐葉冷淘的制作方法以及宮中帝王夏季經(jīng)常食用的場景。
夏季又熱又濕,人體容易濕熱加重?;比~,味道清淡,性平略涼,入肝經(jīng)和胃經(jīng),具有清肝瀉火,燥濕、殺蟲,清腸道濕熱的作用。槐葉冷淘使用清熱祛濕的槐葉為主,配合健脾養(yǎng)胃益氣養(yǎng)心的小麥粉,制作成冷面食用,既能清暑,又不至于過于苦寒而傷胃。
制作:取鮮嫩的槐樹葉,淘洗干凈后,打汁,過濾后用槐葉汁和面,制作成涼面食用,清香爽口,色香味俱佳。
香薷湯
出處:清代御醫(yī)醫(yī)案:“光緒九年六月十日,香薷湯一料:香薷一兩五錢,甘草一兩五錢,扁豆一兩五錢,赤苓一兩,黃芪二錢,厚樸二錢,陳皮二錢,菊花一錢”。
香薷湯,以茯苓、黃芪、甘草健脾益氣,白扁豆、香薷、厚樸、陳皮可健脾祛濕,化濕和胃解暑,菊花則可清心肝之火熱。非常契合夏季既容易出現(xiàn)心肝火旺而心情煩躁、睡臥不安,又容易濕熱入侵而胸悶、沒有食欲,甚至頭暈昏沉等類似中暑的癥狀,可以較為全面地緩解夏季酷暑帶來的身體不適。
有記載稱,消暑香薷湯不僅是光緒皇帝飲用。按照清代皇宮的規(guī)矩,每年夏季都會在乾清宮、壽安宮、養(yǎng)心殿、頤和園等地方,向?qū)m女、太監(jiān)以及進宮的王公大臣們發(fā)放香薷湯,來祛暑,防止中暑。
制作:取甘草9g、白扁豆20g、茯苓9g、黃芪20g、厚樸3g、陳皮6g 先放入砂鍋中加較多的水,大火煮開后轉(zhuǎn)為小火煮20 分鐘。再加入香薷9g、菊花6g,煮10 分鐘后,過濾取汁。然后再加水煮15 分鐘,過濾取汁。將兩次的藥汁混合后,加入適量的冰糖或蜂蜜調(diào)味后代茶飲用即可。
桂漿
出處:元代宮廷御廚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桂漿,生津止渴,益氣和中,祛濕逐飲……綿濾冰浸,暑月飲之?!?/p>
關(guān)于桂漿的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主要是楚國人喜歡飲用。不過,具體制作方法則是這位御廚記載的最為詳細。
這種元代宮廷中消暑的冷飲,使用了生姜汁、赤茯苓、官桂、六神曲、杏仁、大麥芽、蜂蜜。因為生姜汁、官桂,可溫中散寒,溫補陽氣,赤茯苓、六神曲、大麥芽可健脾開胃,杏仁、蜂蜜可潤肺化痰。將它們發(fā)酵之后制成冷飲飲用,既能生津止渴、祛濕利水,又可溫中養(yǎng)胃,健脾益氣,祛暑。雖是冷飲,但藥性卻偏溫,不會損傷脾胃陽氣。
制作:將赤茯苓、官桂、六神曲、杏仁、大麥芽粉碎為末,用生姜汁和蜂蜜水調(diào)和后,放置于冰窖中低溫發(fā)酵,然后過濾取汁飲用。
梅蘇丸
出處:清代御醫(yī)醫(yī)案:“光緒十三年九月十二日,梅蘇丸??缮蛑箍剩鍩犰钍?,化濕和胃,健脾。盆糖一斤八兩,烏梅肉一兩,葛根一錢,紫蘇葉五分,白檀香一錢,薄荷五分。共為細末,滴水為丸,如芡實米大。全順、楊際和擬合此方,每料加白冰糖四兩?!?/p>
梅蘇丸,就是以蔗糖、冰糖、烏梅肉、葛根、紫蘇葉、白檀香、薄荷做成如芡實大小的丸子。在夏季可作為零食,經(jīng)常含化,口感酸甜之中還帶有紫蘇、檀香的清香,薄荷的清涼感覺。
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脾和胃、化濕開胃等作用。對于炎熱的夏季出汗較多、口渴、食欲不振、沒有胃口等常見現(xiàn)象都有較好的緩解作用。而且烏梅肉酸斂收澀,還具有一定的止汗的作用,可防止出汗過多而損傷津液。
制作:取烏梅肉30g、葛根6g、紫蘇葉6g、白檀香3g、薄荷6g,一同粉碎為細末。鍋中加水約1000ml 左右燒開,加入冰糖250g、白涼粉30g,攪拌至完全化開,然后加入上述藥末,攪拌均勻。放溫后,傾倒入冰格或果凍模具之中,放入冰箱冷藏,即會形成“梅蘇果凍”。每天吃兩三塊,即可體會到那種冰涼酸爽、生津止渴又消暑的感覺。